在筷子中傳承的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
民以食為天。中國人吃飯離不開筷子,因為簡單常見,所以人們并不會將它與“國粹”這個詞相連。
國粹,是中國文化最精致的一部分,每一種國粹都存在著文化,有其根源。實物國粹,或多或少都有復雜的工序。諸如瓷器,從選土開始,歷經(jīng)塑形、煅燒、著彩等20余道工序,焙燒幾旬方能制成;茶葉,從采摘到成品也十分講究。隨意挑選一段木料和竹片,截取兩段,打磨光滑,略一沖洗,就成了一雙筷子。簡單的構造,隨意丟棄的地位,怎么與“國粹”相襯呢?
真正有品位的中國人,往往更注重于技藝本身,而非華貴的食器。于是人們專心研究廚藝,而非制作更精美的食器。他們將自身的一切才華精力注入廚藝里,他們追尋的是內斂的技藝本身的美,而非華貴的外在形式。簡單的筷子卻蘊藏著、承載著不為形式所惑,專心致志的復雜的工匠精神。
于是,在這遼闊的土地上有了各大菜系無數(shù)菜式的爭奇斗艷。各式菜型代代翻新,各種新菜層出不窮,構成了中國的食文化。但筷子,卻從未有過大的變動?v使曾有人為筷子鑲金佩玉,但也被淹沒在歷史中。至今素黃色或者黑色的沒有花紋的筷子仍為主流,縱使時光流逝,筷子仍保持著最初的模樣——與最初我們的祖先從神木上折下的那兩支別無二致。它承載著的精神,跨過三千年,仍歷久彌新。這,是中華文化的根。正是因為這種精神,當商紂王命人制作象牙箸時,箕子才會感到國運不久而憂心忡忡。
一雙筷子,齊頭并進,不分彼此,共同協(xié)作,才能將食物夾進口中?曜铀休d的不僅于此,隨著文化的發(fā)展,筷子融入了更多的意義。在漢朝以前,天僅僅是一種信仰。而自從漢武獨尊儒術以來,“天”便成為了儒家的天,也就是儒家思想。在儒家思想的潛移默化下,筷子也審時度勢,收起了鋒芒。先秦時期,筷子大都是尖頭的,慢慢地,它被磨頓,變得圓潤,正如儒生們將手收入加長的袖子里那樣,失去了攻擊性。于是在飯席之間,人們收拾了爭斗之心,氣氛變得和睦。人們將原來分開的各自的案拼接成桌,將原來分開存放的菜肴并成一大盤,僅留下了各自的碗和筷。
因為用著各自的筷子,卻享用著同一份菜,無形之中,筷子串通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。因而在筷子連通的“禮”的背景下,人們會不自覺地放下防備,展開謙和的交談。在這樣融洽的氣氛里,即使是萍水相逢的他鄉(xiāng)之客,也可以像故人一樣言笑晏晏。筷子與餐盤偶爾的敲擊聲,就是交談甚歡的證明。在筷子的連通下,在筷子的敲擊聲中,天南海北的人相聚在一起,同呼吸,共命運,分享快樂與悲傷。中華民族被中華文化的根緊緊聯(lián)系著,擁有了無與倫比的凝聚力。
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筷子,無論在世上的哪個角落,無論過著怎樣的生活,中國人都絕不會忘記筷子,也絕不會忘記筷子上承載的精神。因為這是中華三千年文化的根。文化的精髓,早已滲入了國人的骨髓和每一寸靈魂,代代相傳,生生不息。所謂“大道至簡”。它簡單的構造,正啟示人們應該追求更本質、更純真、更和諧的道理。
- 上一篇:沒有啦
- 下一篇:益陽和祥竹業(yè)有限公司 2014/8/14